拦阻索是航母上那根能瞬间刹住几十吨重战机的钢缆,它承受的拉力能达到上万吨,还得抗海水腐蚀,耐得住反复使用。这种技术全球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生产,像美俄这样的大国走在前列,而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追了上来。
早在1984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购买了“墨尔本”号航母的残骸,用来作为研究的对象。从那时起,中国就开始研究航母的起降系统。进入90年代时,中国又从乌克兰购买了瓦良格号航母,原本计划连拦阻索一起引进,可惜由于乌方拆解了核心部件并开出了天价要求,最终中国只能放弃。从那时起,中国决定自主研发这项技术。
然而,研发拦阻索并不是简单的任务。它不只是单纯的一根钢缆,还需要液压系统、减速器等一系列复杂的配套设备,总系统就像精密的钟表一样精密。在研发初期,中国遇到了很多困难,尤其是在材料的配比上常常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拉力测试时索子屡屡断裂,数据总是差点。团队开始从进口设备中学习,邀请了国外的专家指导,并在实验室里做了无数次的测试。经过多年的努力,技术逐渐成熟。
2005年,瓦良格号开始改造,而拦阻索的研发工作也同步进行。2009年,歼-15战机成功首飞,拦阻索的技术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到2012年,辽宁舰正式服役时,国产拦阻索已经经过了严格的测试,并且达到了国际标准。
与此并行的,还有一家名为巨力索具的公司在默默发力。2004年12月,巨力索具从别的业务中独立出来,专注于索具的研发与生产,尤其是在军工领域。企业主要生产合成纤维吊装带、钢丝绳、链条等产品,规格多达上千种。巨力索具是国内少数能制造航母拦阻索的企业之一,它生产的钢丝绳具有极高的抗拉强度,纤维缆则具备耐海水腐蚀的特点,同时,它也是深海系泊系统的核心供应商。
有个流传在网上的故事,讲的是2002年美国一艘航母访问中国时,供应商团队来到巨力索具的工厂,挑选了他们生产的钢丝绳,签订了长期供应合同。根据传言,巨力向美国提供了拦阻索的原料,后来美国军方的采购价为150万美元,而分包商则仅能获得75万美元的价格,因此美国军方希望从中国进口原料来减少相关成本。巨力起初并不愿意接受这个订单,因为要求过于严格,且订单量较小,但美国方加价并承诺后续大宗订单,巨力才同意。
然而,几年后,军方的某网站曝光了这一事件,令巨力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此后,巨力主动联系军方,表明了自己有能力生产完整的拦阻索。四个月后,巨力成功制造出能够在三秒内刹停战机的样品,其性能超过了美国同种类型的产品,且成本大幅度降低。自此,中国成功实现了拦阻索的国产化,再也不受制于外部供应商。
不过,巨力的招股书中并未提及这笔订单。事实上,在2002年时,巨力集团刚刚成立,索具公司还没有建立,所以传言中的时间线显然有一定的问题。实际上,拦阻索的研发早在舰载机首飞前就已启动,直到2012年辽宁舰交付时,拦阻索技术已完全国产化,而不是依赖外部现货。
尽管巨力确实为军工提供了钢丝绳,但并未向美国供应完整的拦阻索系统。传言中的“40万美元一根、几千根库存”的情节,完全是网络上的夸大和误传。然而,这些虚假的故事也反映了中国索具行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轨迹。
巨力索具这家非公有制企业,最初只是一个吊装小厂,但它凭借改革开放的东风,致力于高强度材料的研究和创新,逐渐从钢丝绳、纤维合成等技术的攻关中挤进了军工领域。自2012年起,巨力开始获得军工产品资质,产品成功应用于辽宁舰的海试。2017年,随着山东舰的下水,拦阻索技术进一步升级,巨力提供了核心部件。2022年,福建舰建造时,由于电磁弹射系统对索具的要求更高,巨力公司对合金配比进行了多次调整。
2025年,随着中国海军三艘航母齐备,拦阻索完全实现国产化,性能已经不逊色于美国的同种类型的产品。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的背景下,中国海军装备的国产化进程也在加速,巨力等企业的订单逐渐稳定。
拦阻索的国产化,从依赖进口到完全自给,不仅使成本下降了九成,性能提升了两成,实际上也为中国军工事业的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路走来,虽然经历了不少困难,但中国的军工企业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