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部近期宣布的制裁措施明确针对了五家韩国企业,这一些企业在美国“遏制中国”战略中扮演了积极角色,成为首批被制裁的对象。
此次反制行动并非临时决定,而是针对韩企充当美国对华压制政策的执行者做出的直接回应。
中国不仅对美国采取反制措施,还顺带惩治了那些协助美国的企业,显示出对外部压力的强硬态度。
2025年10月14日,中国商务部通过官网发布了重要的公告,宣布制裁韩华海洋旗下五家美国子公司,这一消息迅速在韩国造船行业引起了震动。
这些子公司从即日起无法与中国任何个人或机构进行交易或合作。这一制裁的直接后果是切断了这一些企业与中国市场的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发布制裁公告的两小时后,美国方面宣布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产业链展开“301调查”,并计划对中国船舶征收额外的港口费用。
不到一天的时间内,中美韩三国在造船行业的博弈以激烈对抗的形式公开化,冲突的焦点聚焦于韩华海洋。
2024年底,韩华海洋斥资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费城造船厂,这一收购计划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船厂不仅是普通的工业设施,它还是美国“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战略的核心,承担着大量美国海军舰艇的维护与升级任务。
收购后,韩华海洋提出了一个50亿美元的追加资本预算,旨在将该厂的年造船能力从不足2艘提升至20艘。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5月,韩华海洋宣布退出其在中国的合资项目,这一决定标志着其在中国市场的逐步撤退。
该公司此前与中国伙伴共同推进的海上风电项目订单总额已突破30亿元人民币,显示出其在中国市场的重要合作关系。
与此同时,韩华海洋在美国市场的投资持续不断的增加,却果断终止了与中国企业的深度合作,这表明其在政治上已偏向美国。
根据美国智库CSIS的报告,韩国在与美方的经贸谈判中承诺注资1500亿美元,其中一大部分由韩华海洋承担。
然而,韩华海洋似乎忽视了一个基本现实:其造船业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的供应链体系。
每年,韩国从中国进口的钢材占据了总进口量的一半,其中七成以上用于国内造船生产。
以韩华海洋为例,建造一艘18万吨级的油轮需要消耗约3万吨船用钢板,其中20%需要从中国采购。
选择中国产钢材的原因不仅是质量达标,且价格比韩国本土供应商低10%至20%,节省了数百万美元的成本。
现代船舶所用的永磁电机是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而制造这种电机需要稀土资源。
如果这条供应链中断,不仅商业船舶建造将受一定的影响,部分军工类订单的交付也会面临困难。
韩华海洋或许认为依附美国能够稳固其市场地位,但却未预料到中国反制措施的快速实施。
这五家子公司包括负责航运租赁和物流服务的Hanwha Shipping LLC以及新近收购的Hanwha Philly Shipyard Inc,这些子公司的运营与中国市场关系密切。
例如,Hanwha Shipping LLC每年需要从中国采购约10亿元人民币的船舶零部件,并依赖中国物流公司将这些部件运送到美国。
中方的制裁使得这些子公司失去了重要的供应渠道和运营支持,意味着其业务规模将受到严重影响。
在商务部发布制裁令的同时,中国交通运输部宣布启动对航运、造船及相关产业链的全面安全审查。
这表明中国不仅要对外部风险源进行惩戒,还将系统性地审查本国产业链,识别潜在脆弱环节。
同时,针对美国计划对中国船舶征收额外港口费用的行为,中方明确说:一旦美国实施该政策,中国将采取同等标准对美国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实现对等反制。
中韩两国在造船相关领域的年贸易额超过200亿美元,中国是韩国配件出口的一个重要市场,而韩国则是中国船舶配套设备的关键供应国之一。
此次制裁聚焦韩华海洋的五家美国子公司,本质上是给所有企业提了一个警示:如果想在中国市场获利,就必须尊重中国的主权和发展权益。
但有一点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造船业已不再是二十年前只能建造小型渔船的状态。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在全球造船市场的份额已突破50%,并在集装箱船、LNG运输船等高技术船型领域,具备了与韩国和日本顶级造船公司竞争的能力。
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造船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进程,过去依赖进口的船舶主机、导航系统等核心部件,如今已经实现国产化替代,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即使外部供应中断,中国船厂也能够迅速启用国内替代方案,确保生产不受影响。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造船市场需求、最完整的工业配套网络和最高效的供应链体系,这才是吸引国际合作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