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1月11日,中国煤炭产业将迎来一场重磅活动——“2024年煤矿智能化重大进展发布会暨技术经验交流会”将在北京隆重召开。在这一盛会上,中国煤科沈阳设计研究院将展示多个领先的技术成就,尤以露天矿采剥作业链的安全智能协同成套技术创新成果为焦点。
当今中国,随着对能源的需求日增,煤矿的智能化转型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势所趋。2024年煤矿智能化建设的重大进展成果将首次向社会公开,包括:全球首个矿山行业大模型落地商用、创新的煤质快速检测技术、以及重型剥采装备的远程操控和故障诊断技术等。这些技术进步不仅提升了煤矿的安全和效率,也为我国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是对露天矿采剥作业链安全智能协同成套技术的进展。这项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露天煤矿的开采效率,还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该行业的多种痛点。
我国当前有357座露天煤矿,年产量占据全国煤炭总产量的25%,但开采工效却仅为国际领先水平的62%。这个数据背后,隐藏的是露天采矿环节中:“勘探-测量-设计-钻孔-装药-爆破-采装-运输-卸载”等多个环节的低效協作,这直接影响了煤矿的安全生产与作业效率。
为了打破这一瓶颈,沈阳设计院在露天矿采剥作业链安全智能协同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大多分布在在三个方面:
露天矿地质模型和三维地图实时自动更新技术:这一技术有效解决了露天矿复杂地质条件下对数据实时更新的需求。通过高精度地质模型动态重建和三维地图拼接技术,可以实时更新地质信息,为矿工提供更为精准的开采数据。
远程精准操控与故障诊断技术的开发:通过对重型剥采装备的状态数据来进行精确获取和融合,结合深度学习建立设备自动控制模型,远程操控系统与360度全景视觉辅助系统的搭建,可有效提升矿山设备的操作安全性与效率。
智能感知与卫星定位结合的故障检测技术:这一创新的检测技术大幅度的降低了设备故障率,确保了露天矿作业的安全性,避免了可能的安全隐患。
这一技术成果不仅提升了露天煤矿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感。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项目实施后,直接经济效益达到3.2亿元,改善了150多人的工作环境,并为1800多名矿山从业人员提供了安全保障。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还节约了能源消耗约1.16万吨标煤,减少碳排放约5万吨,推动了煤炭行业的绿色转型。
王忠鑫,作为中煤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的总经理,长期致力于煤炭露天开采技术的研究。他表示,这些技术的成功实施,为国家电投、新疆能源集团等多家公司可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上的支持,推动了我国露天煤矿智能开采技术的进步。
此外,项目的实施还培养了高层次科学技术创新人才,为我国煤矿科技发展储备了人力资源。王忠鑫本人在这一领域的成就颇丰,他不仅参与了50余项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还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了多项专利。
露天矿采剥作业链安全智能协同成套技术的突破标志着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不只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大环境中,中国煤炭行业自我革新、自我超越的生动写照。随着智能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相信中国的露天煤矿将在未来展现更加广阔的发展前途。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